车讯:小车也跨界 雪佛兰斯帕可Activ官图发布
百度 ”推开徐长水办公室的后门,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展现在参观者面前:各式各样的先进设备与“国际先进”保持着同步,它们与少而精的专家型工人搭配,是高精度设备和有经验技术工人的结合,确保着铆钉的产品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。古人很早就发现,月食总是发生在满月之夜,但原因众说纷纭。
元代温州人史伯璿(1299—1354)在其作《管窥外篇》(或作《管窥外编》)中提出了“地影”说,他说:“恐暗虚是大地之影,非有物也。” 刘绍宽称此观点“与泰西天学家论月食为地影之说正合”。西方关于月食成因的理论,在200多年后的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19),才由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。

《管窥外编》明刻本,康有为跋,镇江市图书馆藏。
《管窥外篇》记录的是史伯璿回答诸生的语录,内容涵盖天文、历算、地理、田制等多个领域,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在日、月食天象论的探索中对地体投影暗虚说的论证。
史伯璿,字文玑,他的名与字皆与天象相契。“璿”“玑”分别指天上北斗七星中的“天璿星”与“天玑星”,“璿玑”又是古代天文仪器的名称。仿佛命中注定,史伯璿要用毕生精力去破解苍穹之谜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评介《管窥外篇》时说:“此书于天文历算地理田制言之颇详,多有所援据……尚非暖暖姝姝守一家之语录者。”

《管窥外篇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
探讨月食之谜
东汉张衡在《灵宪》中提出:“月光生于日之所照……当日之冲,光常不合者,蔽于地也,是谓暗虚。”张衡认为,地球挡住太阳光产生了暗虚,当月亮正好运行过暗虚时便发生月食。
到了宋代,“日体暗虚说”盛行,大儒朱熹认为,“望时月食,谓之暗虚,盖火日外影,其中日暗,到望时,恰当著其中暗处,故月食失明。”暗虚是太阳自身的暗区,月食是月亮被太阳的“暗影”遮挡所致。
史伯璿在《管窥外篇》中对朱熹的观点提出质疑:“日光外照,无处不明。纵有暗处在内,亦但自暗于内而已,又安能出外射月,使之失明乎?”太阳没有照不到的地方,即使太阳内部存在暗区,其影响也仅限于内部,断无向外投射而蔽月之理。
史伯璿对暗虚有自己的理解:“恐暗虚是大地之影,非有物也。盖地在天之中,日丽天而行,惟天大地小,地遮日之光不尽,日光散出遍于四外,而月常受之以为明。然凡物有形者莫不有影,地虽小于天而不得为无影。既曰有影,则影之所在不得不在对日之冲矣。盖地正当天之中,日则附天体而行,故日在东则地影在西;日在下则地之影必在上。月既受日之光,若行值地影,则无日光可受,而月亦无以为光矣,安得不食者乎?如此则暗虚只是地影可见。”陈美东著《中国科学技术史·天文学卷》第六章其中有一节专论“史伯璿与地体暗虚月食论”,称赞史伯璿的这些观点是“中国古代科学月食论的精彩论说之一”。

《管窥外篇》民国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,温州市图书馆藏。
史伯璿还主张月亮自发光说,认为月仅半面发光,又引进了“月常面日”的观念。在其论述中,他将日月关系比作君臣:“窃以为日君象臣,主敬君,故月常面日而不敢背,此其光所以自生而满,自满而亏,皆以渐而进退也。”由于发光面始终朝向太阳,在朔日(初一)时,人们看到的是月球的暗面;到望日(十五)时,则能看到完整的发光面;在朔望之间的日子里,人们看到的是发光面与暗面不同比例的呈现。尽管他对月相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,但他却提出了月亮在自转的观念。
阐释宇宙新说
史伯璿不满足于解释月食现象,他还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。
《管窥外篇》继承并发展了邵雍、朱熹主张“天地自相依附”的“浑宣合一说”,还解释了“地为何不沉于水”、“气为何能载动物”等问题,形成了一种较完整的宇宙新说。
史伯璿对宇宙起源与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。他提出:“以理推之,地之所以不坠者,水载之也;水之所以不泄者,气束之也;气之所以束得水住者,以其运之至劲,故水无可泄之耳。”李申在《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》一书中称,这是浑天说与宣夜说相结合的新的宇宙结构模型,可称之为“浑宣合一说”,浑宣合一说既克服了浑天说难以克服的两大力学和物理学问题:天地为何不沉不陷,天为何能从水中通过,同时也使宣夜说中日月星辰的运行遵守着一定的规则。

《管窥外编》明成化九年刻本,上海图书馆藏。
佛教主张轮回生死一说,认为人的灵魂不随肉身消亡而灭,可转投其他肉体,人和动物不同,但都是“众生”,故能互为轮回。针对佛教的轮回说,史伯璿发出灵魂拷问:“吾不知天未开、地未辟之前,似此无数魂息从何而来?将来酉戌人物消闭之后,似此无数魂息又于何处托生邪?”天地未开之前,无数灵魂从哪来?未来世界毁灭后,这些灵魂又去哪投胎?
佛教还认为轮回生死仅仅是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,植物不参与轮回,因为动物“有息”而植物没有。对此,史伯璿写道:“动、植同为有生之类,皆禀天地之气以为质,特以动物有息,则气通于天,植物无息则根著于地,为有异耳。今乃谓植物为天地所生,动物为魂息所生,甚矣,其无见也。譬之耳目爪发,皆吾身血气所生,而耳鼻知痛痒,爪发可剪可削,不知痛痒,岂亦一为自生,一为吾身所生乎?动物、植物之不容异观,其理亦犹是耳。”
终身不仕的隐士
史伯璿被后人尊称为“东海真儒”,与南宋著名诗人林景熙齐名,并称“林史”。
史伯璿自称“幼而废学”,直到23岁才幡然醒悟,发愤苦读。他不像当时读书人那样采用循序渐进的学法,而是从传统经、史、子、集中选了二十几种经典著作混读,结果收获不大。后来他又从中选了《四书》《尚书》《周易》精研深究。
史伯璿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,也没有入仕当官,而是终生从事讲学、著述。元延祐元年(1314),科举重开,友人劝其应试,他却言:“读书本以善身,为仕而学,非吾志也。”友人又劝其北游求仕,他答:“士各有志,不可以一律齐也。子得志而归,以所见益我,未见顾不愈欤。”

在写成《管窥外篇》以前,史伯璿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,看完了宋元十数种诠释《四书》的著作,并进行辨别分析,在至正六年(1346)写成《四书管窥》。第二年,又将回答诸生的语录,编为《管窥外篇》二卷。从书名来看,《管窥外篇》是《四书管窥》的补充和延伸。《四库全书提要》称“大抵皆辨证之文,不主於诠释文句,故曰外篇”。史伯璿自序称:“始愚既述《管窥》于《四书》,亦欲以是施于他尝所读之书。”“至正丁亥春,因朋友有所问辨,辄录之以备遗忘……岁月既久,积累成册。”

《四书管窥》清抄本,温州市图书馆藏。
清康熙年间,平阳学者吕弘诰提倡集资刊刻《管窥外篇》,他在后记中说:“先生之流风余韵,沦浃于人者,如此其深!”然而板刻成后,没印出来,板存东郭庙修志局中,损失不少。雍正年间(1734),王灵露补刻完成,他在后记中称颂史伯璿“望重一时,道流千古”。
刘绍宽在《厚庄日记》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廿二日记载:“得李佩秋上海书,谓在康南海家见史文玑《管窥外篇》元椠本,字大如钱。《四库提要》谓清吕氏前无刻本,盖未之见也。”康南海就是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。今镇江市图书馆藏明刻本《管窥外编》,附康有为跋,入选第三批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。
民国时期政治家、实业家黄群在上海校辑出版《敬乡楼丛书》,由刘绍宽校第三辑,《管窥外篇》被收入其中。
来源:温州大典
原标题:元代温州人史伯璿的《管窥外篇》:探索宇宙起源,是当时较完整的宇宙新说
本文转自:温州新闻网 66wz.com

相关新闻
为你推荐
-
温州这些“宝藏街区”,好玩又好逛!
社会08-03
-
“碳”寻新能源 温大碳中和团队卷进万亿级“赛道”
社会08-03
-
乐清“90后”CEO,带着村民一起富!增收超百万元……
社会08-03
-
记者亲历:在洞头,玩着创意当岛主是怎样一种体验?
社会08-03
-
活力绽放展风采!温州市第十八届运动会健美操(啦啦操)比赛举行
科教文体08-03
-
温州市文化馆“艺起长大”引领孩子快乐步入艺术天地
科教文体08-03
-
东亚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 温州7岁小将金昱忻夺冠
科教文体08-03
-
“篮”不住的激情!这场篮球赛成了新老居民融合的纽带
科教文体08-03
-
苍南以中医药为纽带 助力民族地区融入大市场
社会08-03
-
温州少年“意念脑控”模拟“火星救援”
科教文体08-03